明報 | 法政隨筆 | 湯家驊

不知怎的,我們一群六十年代的老鬼在社交媒體上忽然討論起西門與賈芬高(Simon & Garfunkel)的經典名曲《靜默的聲音》(Sound of Silence )來。這首名曲歌詞寓意隱晦,有人說是涉及歌者一位失去視力的朋友,也有人說是作者保羅西門坐在關了燈的廁所內的神來之筆。搞笑一輪,大家均同意這首歌是代表着六十年代代溝問題的時代標誌。

失明也好,代溝也罷,六七十年代的代溝問題,到今天卻已完全改變了。如果我們年輕時缺乏互相溝通的技巧或習慣的話,到了互聯網主導一切的今天卻出現了另一問題,便是過分溝通。不單止過分溝通,更是盲目溝通。

也許大家不用面對面,剎那間我們都覺得什麼話也可以說。我們不再需要顧及對方感受;哪怕或會令他人難受,又或會難為情,自己也不需要負上任何責任。今天寫了,明天刪去,就當是什麼事也沒發生;就是這麼簡單。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,不知不覺間,大家正在互相傷害對方。

更令人痛心的是,某些人更把這過分溝通變為一種凌辱,欺壓不同意見者的利器。我們忘記了小時候老師教導的以禮待人、互相尊重、口不出惡言等最基本待人接物的行為標準。我們把傷害、欺凌他人視為言論自由,把打壓異己視為民主,把傷害他人視為人權。這肯定不是互聯網的原意,但卻是互聯網帶出的結果。回首慨嘆,發覺靜默的聲音原來也有其珍貴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