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島日報 2020-08-27 | A10 |每日雜誌 |慎思而行 | 湯家驊
如果說去年的修例動亂重創了香港的穩定和形象的話,那麼同年區選也可說是重創了建制派的政治信心。儘管建制派在投票比例上與民主派仍能保持四六之分,但區選卻輸掉了絕大部分議席,實在太丟臉了。痛定思痛之餘,建制派最近便嘗試為團結而結盟,以「建設力量」之名而喊出了「香港要變革,攜手創明天」的口號。口號叫得響亮,但背後的實質改變又是甚麼?細看報道,來來去去,也不外是說一些民生議題,不見得有甚麼重大突破性之政治論述。回歸以來,中央一直希望建制派能扭轉乾坤,打破六四黃金定律,在政治上主導特區,但奈何始終事與願違。到了今天,建制派真的能變革嗎?建制派可以怎樣變革?若然香港要變革,是經濟上的變革還是政治上的變革?建制派在這變革中的角色又是甚麼?
首先,讓我們看看一些基本數字。民主思路在「一國兩制」指數研究中發現自稱建制派的支持者在過去三年多一直徘徊於一成;自認支持非建制派的則從三年前的少於三成升至今天超過四成,其餘大約五成便是自稱無黨派的所謂「中間派」。你可能會覺得奇怪,為何建制派支持者只有一成,到了選舉卻仍然可取得四成的支持?原因有二:一、民調是調查所有人,但非所有人均是選民;二、很多中間選民到了選舉時便須歸邊,而從數字上來看,投向建制陣營的遠比投向非建制陣營的為多。但他們為何又不願承認自己是支持建制派的呢?這是因為建制派的「原罪」。
擁護「一國」也捍衞「兩制」
甚麼是建制派的「原罪」?「原罪」是指建制派一向被香港人視為愛國陣綫,而非真正擁護「兩制」的一群。當然,建制派會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觀感,而非一種有事實根據的理性判斷。但對不起,政治十居其九乃取決於觀感,要擺脫這「原罪」枷鎖便須致力改變這只愛「一國」不愛「兩制」的觀感。
當然,愛「一國」與愛「兩制」是沒有矛盾的。問題是如何說服一般人相信這矛盾並不存在,這才是建制派要變革的關鍵。要扭轉乾坤,要香港人真正相信建制派是全面擁護真正落實「一國兩制」,便要在強調「一國」之餘顯示建制派亦同時有信心捍衞「兩制」的存在和重要性。當建制派也公開暢談特區的各種自由和核心價值之時,他們才可以真正證明自己是一股更全面、更完整,亦更值得市民支持的政治力量。
須培育新一批年輕領袖
這不是說要放棄甚麼愛國情懷,而是要比非建制派做得更好,讓市民明白他們比非建制派更關心特區的自由和核心價值。當然,要做到這點並非易事。建制派的傳統支持者不乏作風激進或政治保守的愛國人士。要說服他們可能比說服中間大多數更為困難。這正是為何建制派要有一套完整和令人信服的政治論述之原因。在這方面,亦有兩點可以注意:一、真正變革若得到中央部門配合將 事半功倍;二、在平衡「兩制」方面,建制派中不同黨派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分工,讓市民多一些選擇。
最後,同樣重要的是建制派必須盡快培養一批有說服力、有生命力及有親和力的年輕領袖;他們要對我們的自由和核心價值有深刻和透徹的認知,有一套具高說服力的言行習慣,有一股重新出發的朝氣;做到了這點才是真正變革的開始。